在山东省水利工程学院培训中心,学员们进行车辆维修保养工作。翟慎安 摄:全国各城市联合招收2025年高校毕业生
在山东省水利工程学院培训中心,学员们进行车辆维修保养工作。
图片由翟申安提供。
2025年秋季全国联合就业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举行。
供图:吴永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切实保障民生,多渠道释放潜力,加强就业稳定和促进,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体现本次会议精神,我们将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促进秋季求职季充分高质量就业。地区高校完善就业指导,加强供需联系,改善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编辑
供需匹配从“第一公里”开始
记者 姚学清
“我投了11份简历,其中4份参加了复试,我已经选定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周围的同学都在积极找工作,很多人都在找工作。”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能源与应用工程系2026届毕业生黄峥近日参加了在江苏南京举办的“金秋启航”校园招聘月活动。
本次活动是秋季学期以来教育部首次联合主要经济国家举办的2026届高校毕业生供需大型会议。
江苏省是经济大省、教育大省。期间“金九银十”重要毕业就业时期,如何做好找工作?
当黄正华和同学们走进招聘现场时,眼睛都亮了。职位多,素质好,部门、分类一目了然。据介绍,13个城市展区和16个产业专业区汇聚了包括江苏省“1650”重点产业集团企业、上市企业在内的1000多家优质企业,涵盖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通信、金融等领域,解决就业3.2万余人。
黄峥最感兴趣的职业道路是能源初创公司。 “我们的专业是该校的传统专业,开设储能系统开发、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领域的课程。”黄峥说。感谢旨在走在行业前沿的培训计划,您现在可以充满信心地提交您的简历。
“从‘第一公里’做起,让学生就业和产业发展双赢。”南京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卢庆海表示:“我校实行‘一业十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打造江苏省优势产业,各大企业至少有10家企业。”从课程设置到培训实习,大企业都有参与。学校根据人才需求概况动态调整学科设置,适应新产业变革,响应新产业“能源、化工、建材等重要需求。近年来,向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新能源方向发展。
在现场,黄峥还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几大新能源电池企业亮相校园会议和招聘会。 “这些企业的人才需求复杂多样,既要专业又要沟通,对外语水平、技能证书都有特殊要求。”黄峥表示,只有清楚了解就业形势,才能放心找工作。
各大产业再创新高,人才需求将发生哪些变化? “目前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实习和项目经验成为招聘时的‘货币’。”江苏省教育局大学生工作局局长王云辉表示,对此,教育局正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招聘活动,精准培养合适人才,搭建培训与就业的桥梁。
同时,省教育厅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持续开展重点产业集群(链)校园招聘会、就业政策与招聘研讨会、校企协调会、城市与行业认可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等“4+X”系列活动。
另一方面,实施《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核心学??科和环境调整优化实施方案》,鼓励高校创建一大批支撑新型高质量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专业,提高核心学科和环境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未来性。到 2027 年,支柱新增专业和国家或江苏省紧缺专业占比预计超过85%。到2030年,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个产业链)所需专业领域和专业覆盖率达到100%。
南京农业大学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驱动,推进招生、培养、就业统筹,优化专业结构。近三年新增智慧农业、有机农业等11个专业。扬州职业技术大学聚焦江苏省高端装备、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与工业设计高度契合的专业群……多方合作,产业人才支撑江苏省的科技实力不断加强。
定向精准、“点对点”就业服务
丁阿松记者
陕西杨凌,秋叶烂漫。在“小、优、专、优”专场招聘会上,西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6级学生吴??永巴特深吸一口气,手里拿着简历。
日前,吴永巴特接到辅导员的电话,对方说:“四川国光公司正在招聘农业技术专家,是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非常适合你的专业,你可以集中精力准备。”
在充分了解公司情况、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后,乌永巴特表示:“我全心全意推荐。”
如何提供精准的端到端就业服务?
“在传统的就业服务中,学生出国??投资是很常见的事情。d、企业盲目选择。为了打破人才供需双方的数据壁垒,我们打造了AI大学生成长档案赋能系统。建立您的个人资料并支持职业指导服务。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马宁先生介绍道。
在招聘现场听完面试官的一些问题后,Wooyoung Bat表示,“我在AI模拟面试中练习了很多问题,AI不仅分析了面试中的语气和表达问题,还提出了很多建议。”
佑荣蝙蝠的强大得益于学校的数学和智能就业服务体系。 “我们开发了AI模拟面试、AI简历优化和在线咨询等服务。例如,我们诊断简历中的拼写错误和空缺职位,系统使用优化的元素来提高对所需职位类型的适合性。我们还可以分析问题,创建报告,并在面试后提供建议。”马宁表示,据统计,使用AI简历优化服务的学生简历评估分数平均提高了30%。
“我面试通过了!”收到offer通知后,吴永巴特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顾问。
回忆四年的学习时光,吴永巴特对学校的综合职业教育深有感触。红智援助的“红鹰新兵训练营”和岗位技能培训班,提升沟通表达、团队合作、求职面试等综合技能……“每走一步,大家的专业能力和信心都会不断提升。”他说。
从AI赋能到精准帮扶,从课程体系到实训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打造了立体就业指导服务。
马宁教授表示:“学校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技能培训中心,设立了10个工作室聘请校内外讲师110名,开设“简历激发人力资源”等21期实践培训课程,每周提供35小时的个性化职业咨询。针对2026届毕业生,我们举办了2场求职营和10场简历咨询活动。”
“我们将立足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全面成长的需要,持续构建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好的农业人力资源,培养有理想、有技能、有责任感的农林人。”学校党委副书记严祖书说。后备军。
即使放学后也继续跟踪和支持“始终在线”
记者 张云鹤
穿着白大褂走进公寓,兴奋地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小李精神抖擞。 2025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9月中旬签约南宁前海人寿保险医院神经内科医生。
“在求职季,我放弃了好几个工作机会,毕业时我很恐慌。”小李感叹道,但学校仍然支持她,说“你的前途一片光明。”
我们持续在线提供高度匹配的求职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简历优化指导和模拟面试培训……广西医科大学为失学辍学毕业生求职提供多方位支持,专门开发了助教、科研助理等过渡岗位300个。
“当了几十天的科研助理后,这个‘安全期’为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小李说。
今年,像小李这样辍学的失业毕业生,在当地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支持下,顺利找到了工作。广西社会保障部门和学校。
就业资源供给“源源不断”,就业援助步伐不间断,毕业生多渠道找到工作。 2025年离校失业毕业生仍然可以参加线上线下双向选拔会。例如,7月至9月我们共举办了10场双向线上选拔会。 10月,与广西民族大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合作举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国城市游招聘活动。 “园区”就业服务站通过“红智导航扶持计划”、“接力扶持计划”和“职业学校”的配合,为更多合适的岗位提供了保障。
跟踪和支持“始终在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共享退学失业毕业生信息,推动校企合作。基层人力资源社会机构和大学就业机会薄弱。他们提供联络点并定期走访,确保就业支持政策有效,防止毕业生在就业道路上“掉队”。
西部电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毕业生周晓也享受到了“永远在线”的甜头。
6月底,小周从公司辞职。得知消息后,学生顾问和党员组成了支持小组,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帮助解读政策,并提供面试礼仪和职业素养的模块化课程。 9月份我成功加入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就业需求与配套资源”双账户,提供终身就业服务g 向毕业生提供政策并连接供需。 “就业服务很热情、专注、周到,让我不再迷茫,对求职和就业更有信心了。”小周说。
链接
“十四五”时期
共有5500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
“十四五”期间,教育部优化培训、就业指导、招聘、支持、监测评估等全服务链,促进大学毕业生质量和充分就业。我们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出台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补贴、临时扩大就业补贴等政策,帮助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会同有关部门落实临时增加人员和资金政策,便利就业国有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优化政治职位的招聘协议。
五年来,共有550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就业方面,发展社会化、市场化就业渠道。指导全国高校开展“走进企业找工作”、“万家企业进校园”等活动。每年累计走访用人单位超过200万人次,新增岗位超过2200万个,开展大规模线下毕业生招聘活动超过20万场。深入挖掘基层就业空间,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合作不断推进“西部计划”拓展。与合作国家卫健委、中央总参谋长,我们将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为大学生更新搭建国家就业服务平台。每年针对高校毕业生开展100多场网上招聘活动,产生超过2000万个职位空缺。
培训方面,深化人力资源供需改革,提高人与岗位的匹配度。开始建设连接人才供需的国家大数据平台,采集部委、行业、行业等供需双方的各类数据资源,对部分国家和高校的人才供需适配情况进行分层分类分析。实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双千计划” 推动设立2654个高校“微专业”面向人工智能、低地经济等12个急需产业领域的60个重大建设方向。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文部科学省就业教育供需项目正在实施,校企共同实施人力资源具体开发等合作,共有2400多所大学和4300多户家庭实施该项目。近6万个项目通过对接获批,惠及超过1500万校友。
在支持方面,指导地方高校针对困难群体建立“一对一”,优先提供辅导服务,提供岗位培训和实习,精准推荐3至5个具体岗位。 2021年“红智导航支撑计划”培训项目将启动在财政支持下实施。截至目前,累计线下培训40.8万人次,线上培训167万人次。
(来源:文部科学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办公室)



